别晒娃了 想想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童心?

2017-06-01 15:40 凤凰国学
  • T大

图片来源:环球网

每到六一前后,大大小小的屏幕上便充斥着各种萌娃照、亲子秀。当然,还有宣誓、献歌舞,或者,向只在电视里见过的“爷爷”说心里话。回忆也是不可少的节目,每一代人都有童年,忆苦思甜也好,忆甜思苦也好,不忘初心也好,嗟叹流年逝水也好,发誓一辈子要过儿童节也好,总之,扮嫩卖萌最热烈的,都是成年人。不可爱,也不童真。过了这个节,孩子们的考试季,依然水深火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但是,一代人也必有一代人被掠夺的童年。被掠夺,就意味着失去的不仅是那个年龄段该享受的快乐,还有那个年龄段不该失去的童心。童心过早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东西,比如功名,势利,油滑,世故,自私,虚伪…… 于是,我们看着一代接一代的小老头,过早地从童话世界醒来,蹒跚在通往“成功”的乌托邦之路上,其中,有你,有我,有昨天或今天的孩子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世界仿佛在进步,仿佛变得很快,驻足细听,却依稀还有微弱的呐喊声:救救孩子!

是的,我们都被裹挟,即使隐约觉得不该这样不该那样,却并不知道该如何救孩子,如何留住那份宝贵的童真,甚至于,依然还在用曾经掠夺我们童真的手段,继续去掠夺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连自己曾经有过的童心都不认识了,即使我们还会唱童年的歌。

童心是什么?多少钱一斤?

既然是大人来讨论这个问题,那就先温习下这些话:

丰子恺漫画

1、老子谈婴儿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何谓赤子?孔颖达认为:“子生赤色,故言赤子。”也就是说,婴儿刚生下来时,全身红通通的,故称“赤子”。颜师古注《汉书》也说:“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也就是说,赤子就是婴儿。为什么把道德修养深厚之人比作婴儿?老子进一步说,“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虽然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小弟弟却常常勃起,因为元精充沛。婴儿虽然整天啼哭,但嗓子不哑,因为中气极和。

老子认为至道之人,应该像婴儿一样,元阳之气最充沛,但这种充沛,是阴阳调和、至刚至柔的,所以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阴阳谐和,生命之气充盈,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尘世间一切喧嚣名利都无动于衷,如在静好岁月中自在生长的无用之木,如曳尾泥涂中得养天年的老乌龟。

那么,童心是什么?是婴儿般纯真,是婴儿般直接。郭璞《游仙诗》曰:“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嫦娥扬妙音,洪厓颔其颐。”守得住,活到千岁也能像婴儿般元气饱满,无忧无怖。

2、孟子说赤子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真正伟大的人,不会丧失其赤子之心。何谓赤子之心?有人说是童心未泯,恐怕不是。因为童心本无所谓善恶,只是天性的自然外露。那么孩童的天性,与孟子理想中的“大人”关联最紧密的是什么?如果与“赤子”相联系,应该是不伪不诈的纯真之心。

光有“真”还不够,孟子与告子辩论时又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相信并希望彰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因为人不能等同于牛犬,人性不等同于动物性。所以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并进而提出人性之善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此再返视孟子所谓的“赤子之心”,不仅有真,还当有善。守得住此二德,执得住四端,人才不会沦为野蛮无知的动物。

李贽,号卓吾,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3、李贽说童心

但是,人的世界,远不如动物世界单纯。从聚族而居,小国寡民,到分邦而治,天下一统,人与人的相处,越来越复杂,原本只是为果腹而生存,为繁衍后代而生存,几千年下来,发展成为各种利益而生存,把大部分生命消耗到争夺各种利益、满足各种欲望上。今天的人,已无法回到人类的童年时期,也回不到自己的童年时期。《镜花缘》里描述过很多奇怪的国度,比如好吃懒做的结匈国,阿谀奉承的翼民国、狼心狗肺的穿胸国,口蜜腹剑的两面国,薄情反话的靖人国。这样的国度,仍真实存在于今天的凡人世界,只不过换了马甲,隐藏在一个个单位,一个个群,或者一个个圈层中。

社会太复杂,所以我们才怀念童真。但绝对的童真无法成为今日常态,能守住这份珍贵的品质,作为当世做人的底线,已属不易。明人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此观点固然未跳脱老子、孟子之言,但童心是如何被蒙蔽的,这才是从古到今都需要深思的。卓吾先生对此的追问,颇有创见:“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他认为,人对外界的了解,主要从耳目之闻见开始,一旦被各种观念道理所主导,童心便逐渐迷失。但这并非要主张所有人都充塞耳目,绝圣反智。他指出读书识理并不必然导致童心丧失,关键是别被所谓的知识蒙蔽了本真之心。

他说:“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可惜做家长老师的未必意识到,只想着如何以爱的名义,教孩子多长点心眼,趋利避害。为了让孩子免受无妄之祸,反复叮嘱他们说话不必由衷,路见不平赶紧躲开,面对强权逆来顺受,遭遇不公隐忍自适。所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二十四孝》之老莱子“戏彩斑衣”。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有多少成人一边晒着嫩娃照,过着忘年节,秀着童年事,念着真善美,同时却从未停止种种蒙蔽孩子童真赤子之心的行径。你会相信他们晒出来的美好是真美好吗?当所有大人自己都只敢说皇帝的新装真好看,都忙着教孩子为自保而虚伪文饰,都不敢坦白承认善良就是善良、邪恶就是邪恶,当所有大人都不愿为改善孩子成长环境而冒一寸长的危险,付一寸长的努力,讨一寸长的公道,你会指望未来的社会更好吗?

责任编辑人:丁梦钰 PN03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