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评点史记人物:真实的姜太公远胜过传说
- T大
姜子牙的民间形象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讲姜太公。
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可以说家喻户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歇后语,姜太公直钩钓鱼,钓上了周文王,这是中国古代成年人的童话,今天的人视之为市场营销的高手。历史人物中成神的人不多,姜太公是一个,因为《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姜子牙成了道教神界的人物。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民间传说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师命辅佐周文王、武王讨伐商纣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奉命封众神,等分完众神,姜子牙发现位置都已满,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 于是就坐到门楣上,当一个“监察神”。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百姓以为,春节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把神仙界的纪委书记请到家里,鬼神就不会找麻烦,就可以任性一点。
大约从中国明朝开始,中国农村兴起一个习俗,在门楣房梁上贴一个对联,叫“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意思是姜太公在此,大家可以随便一点,就算做了犯禁忌之事,也不用担心。因为姜太公是神仙界的监察神,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他手上有打神鞭,那些失职渎职的神,还有凶神煞神等见到姜太公都会回避。中国的老百姓喜欢轻松一点,觉得把神仙界的纪委书记请到家里,鬼神就不会找你麻烦。因为有特权人物可以依靠,人就可以任性一点,这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心理,中国的老百姓很会类似的禳解之法。
概括姜太公的民间形象,这是一个胸有大志但怀才不遇的落魄书生,早期生活很艰难,是倒插门的女婿。当过屠夫,卖过酒,都不太成功。被老婆给赶出了家门,并且讥笑他。后来直钩钓鱼钓上周文王,成为帝师,协助灭商建周,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封国:齐国。姜太公曾经惨到被老婆赶出家门,成功以后这位老婆来找他,他抬了一盆水泼在地说,“你能把水收回去吗?”收不回去了,这就是“覆水难收”。这个故事正史里面没有记载,在传说中有,这故事是为了告诫天下的女性,不要瞧不起穷困的老读书人。在民间形象中,姜太公是大器晚成的榜样,是所有怀才不遇的老书生们的励志楷模。
姜太公的民间形象,主要是被明朝一个道士撰写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所塑造的。姜子牙是《封神演义》的主角,主理封神大业。《封神演义》有很多电视剧和电影,腾讯推出的游戏“封神英雄榜”也很火爆,在这些故事里,姜子牙能量很大,后台很硬,是钦定的人生赢家。本课我们要讲的姜子牙,既非小说形象,也非电影、电视和游戏形象,而是历史形象,我将尽可能还原历史史料中的姜太公形象。
牧野之战的敢死队队长
我分以下五点介绍他,第一,姜子牙是伐商的主谋;第二,他是牧野之战周军的突击队队长;第三,他协助周武王祭祀上帝,宗教地位很高;第四,他建立了齐国,用道家的办法治理齐国;最后,介绍他的天下观“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首先,姜子牙是牧野之战的首谋,核心的决策人。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计划进军,占卜以后不吉利,而且狂风暴雨已至。大家都非常畏惧,觉得进军不妥。只有姜太公强力坚持劝武王进军,周武王听从姜太公的意见继续行军。原文是这样的:“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录。起兵之前,人人紧张,而且占卜结果显示不吉利,如果没有姜太公的坚持,未必有后来的牧野之战。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牧野之战中,姜子牙是冲锋破敌的敢死队队长。我们来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师尚父就是姜子牙,和百夫两个人致师。什么叫“致师”?“致师”就是作为敢死队率先突击。“以大卒驰帝纣师。”大卒就是精锐部队,进攻商纣王的军队,“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一冲锋,商纣王的前线军队就叛乱了,反戈一击来迎接周武王,这个时候“武王驰之”,周武王开始向前进军,商纣王的军队全崩叛了。
“致师” 就是两军对垒的时候,率先进攻的敢死队、冲锋队。姜子牙率领敢死队率先进攻,在《诗经》里也有佐证,《诗经·文王之什·大明》篇描写牧野之战有这样的句子,“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师尚父,如同雄鹰飞扬在牧野战场上。
姜子牙助力周武王灭商,这个勇士般的形象,与传说中姜子牙70岁或者80岁在河边使用直钩钓鱼、吸引周文王的老书生形象太不一样。周文王大约在公元前1056年去世,而牧野之战发生在周文王死后的公元前1046年。也就是说,如果姜子牙在70岁见周文王,那么到牧野之战的时候他就80多岁了。如果是80多岁见到周文王,那牧野之战时他就90多岁了。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还能率领敢死队冲锋、如雄鹰飞扬在牧野的战场吗?有一些专家研究姜子牙的年龄,认为他大约是在40岁左右见周文王,在50岁左右参加牧野之战。不存在七八十岁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这种传说是那些不得志的老书生的自淫。能成大功得有点敢死队精神,不是摇摇头出几个主意就行的。
姜子牙不仅是周伐商的总参谋长,还亲自去殷商当间谍,这可能与他曾在商纣王手下工作过有关系。灭商以后,周武王分封功臣,师尚父为首封,第一大功,首先受封。
大家请看姜子牙的形象,第一他是伐商的主谋,第二他是牧野突击时敢死队的队长。这个形象比较丰富,他不仅是谋士,而且是敢死队队长。
协助武王祭祀上帝
下面我们讲他协助祭祀上帝的事,史书记载中姜子牙的第三个形象跟宗教祭祀有关,他是周武王祭祀上帝的重要助手。
姜子牙宗教地位非常高
在武王登基的祭祀之中,太公望负责牵牛。太公望辅助周武王祭祀,这是王以下最高的宗教地位,事后太公铸“天亡簋”纪念。
《逸周书》和《史记》都有记载,周武王的登基仪式时献祭上帝,有四个人配合武王献祭,一是“毛叔郑奉明水”,毛叔郑拿着清水。“卫康叔奉布兹”,布兹就是草席,卫康叔拿着草席。“召公奭赞采”,赞采就是拿着彩帛,捧着彩帛,一般彩帛要披在牛身上。“师尚父牵牲”,师尚父姜子牙牵着一头牛。也就是说,登基为王要奉献牺牲给上帝。要宰杀牲口,主要是黑牛,姜子牙是负责牵这头黑牛的。我实在找不到中国画家所画的牵牛祭祀上帝的场景,就用了古希腊的一个雕塑,这也是牵着牛去祭祀。《史记》记载这些祭祀的细节,谁捧水,谁拿草席,谁拿着彩帛,谁牵着牛。为什么细节这么重要?我们今天可能不太理解。毛叔郑、卫康叔,这两人是周武王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召公奭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参与宗教仪式的四个人里,三个人跟周武王是血亲关系,只有师尚父不是血缘亲属。最重要的四个人里面,只有师尚父一个人非王族。师尚父能成为周武王登基时候的祭祀活动中的一员,可见他有着非常高的宗教地位。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就是西周初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青铜器,我们在讲周武王的时候讲到过,叫做大丰簋,又叫天亡簋。这是西周初年周武王时期一个重要的青铜器,它里面记载的内容是有一个叫天亡的人,协助周武王做祭祀活动。其铭文为:“天亡又(佑)王,衣祀于不(丕)显考文王,喜事上帝”。“天亡”这个人配合周武王做完祭祀上帝的活动,并且得到周武王的封赐,做了大丰簋来纪念这件事。近现代有一位重要的古文字学的权威,叫于省吾。他认为大丰簋里面的“天亡”这个人,就是太公望,即姜子牙、姜太公。为什么姜太公要做这么一个青铜簋来纪念这次祭祀活动呢?因为周武王祭祀上帝,配祭周文王,太公望辅助周武王祭祀,这是王以下最高的宗教地位,而太公望本身不是王族,所以他特别感谢这种认同,制作天亡簋来纪念这件事。
可见,姜太公的第三个形象,是周武王的最高助祭,祭祀过程中的最高助手。左传上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姜太公那个时代,一个人的地位由“祀”与“戎”所决定、也由“祀”与“戎”来标志。姜太公无论是祭祀权力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军事功劳和宗教地位,都是非常高的。
以道治齐
姜太公的第四个形象就是“以道治齐”,用道家思想来治理齐国。姜太公的封地在营丘,现在的山东淄博一带。他是周朝的开国太师,同时受封于齐,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国家,并且把齐国发展成了大国。姜太公用什么样的治国理念治理齐国呢?就是后来道家黄老学的治国哲学,大体是道家和法家的结合,用不干预来释放社会的活力,用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
太公以道治齐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周公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太公到齐国,“修政,因其俗”,管理政治,顺着当地老百姓自己的风俗。他没有搞什么移风易俗,顺着你的风俗来。“简其礼”,他没有在齐国搞礼教,而是顺其自然。“通商工之业”,因为那个地方农业条件不好,他就鼓励商业和工业发展,“便鱼盐之利”,利用靠近海边的便利条件,发展渔业和盐业,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国经济繁荣,人很自由,又有法制秩序,所以四方的人都涌向齐国,齐国就发展成了大国。
后来《管子》一书,大体继承了姜太公治理齐国的思想,基本上是道家加法家,用今天的话说是自由加法治。在北方,山东人富有商业传统,这是从姜太公开始的。西周崩溃以后,东周王朝建立。东周以后周王室已经很衰弱了,齐国发展成了春秋五霸的霸主。但齐国依然是“外攘夷狄,内尊天子”。如果没有齐国对周王室的支撑,东周王朝没办法延续五百多年。
姜太公跟周的关系太密切,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太师。他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他是周武王的岳父,他的外孙是周成王,重外孙是周康王。在齐国的传统中,他们跟周王室是一家人,是一体的。后来虽然齐国发展壮大、周王室衰落了,但齐国并不去欺负周王室,依然是“内尊天子”,维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
我们最后来看一下,姜太公的天下观念。姜太公是一位重要的理论家、思想家,有一部重要的兵书《太公六韬》,托在姜太公的名下。虽然只是兵书,但里面有道家的天下观,这种思想跟姜太公的思想传统是有关联的。我们来看一下。周文王见姜太公请教治国之道,姜太公是这么回答他的:
太公六韬
《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内容主要是太公和文王、武王的对话。开篇就表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观念。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所谓“擅”就是垄断,谁垄断天下的利益,就会丢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他对“仁”有自己的理解,能够跟人共享财富,这就是“仁”。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他讲的“德”, 可是得救人,救人急难。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什么是义?“义”就是跟老百姓想的一样,顺应民心。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什么是道?什么是行道?能够带来利益,这就是道。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哪儿能够生出利益来,天下就归向哪儿。这样的思想确实是道家的思想,顺应天下百姓的诉求,顺势而为满足百姓的需求。
这不仅仅是兵书兵法,其天下观的核心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显然他反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垄断整个国家、占有整个国家的利益。他有一种中国式的民主理念:天下属于天下人。因此,要按照天下属于天下人、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原则来构建国家的文化和制度。
好,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姜太公的真实形象,第一他是伐商主谋;第二他是牧野战场上的敢死队队长;第三他是周武王祭祀上帝时非常重要的助祭者,宗教地位很高。第四他治理齐国是顺应民心,顺应百姓的欲望与百姓共利,以道家的原则来治理齐国。当然,他的天下观念就是,天下属于天下人,而不属于某一人,不属于某一家族。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蛮有突破性的天下观。
姜太公我们就讲到这,下一节课我们讲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这是个特别喜欢户外活动、满世界去旅行的周穆王。敬请期待。
*来源:“掌上国学院”微信公众号(sinoacademy)
作者:杨鹏,著名学者,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著作有《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为公益而共和》,2016年在美国出版《DAODEJING》英文译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