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评点史记人物:庄子思想有何特点?五个意象可概括

2018-07-09 10:41 凤凰网综合
  • T大

庄子思想丰富复杂,如何抓住要点?杨鹏先生从庄子的五个意象进入,揭示庄子思想的核心。

大家好,我是杨鹏,欢迎来到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讲思想家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后,中国道家学派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庄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曾在宋国蒙邑的漆园担任小吏。漆园就是漆树种植园,庄子是史上最有思想的种植园管理者。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晚老子两百多年,与儒家思想家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和伟大的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在时间上有交集。

庄子年龄上小于孟子大于屈原,三人属于同时代,三者个性和思想差异很大。可以想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自由多元以及人们个性自由释放的繁荣景象。

从西方思想界看,庄子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同期,他们都属于人类文明轴心期的开创性思想家。

道家两条路:黄老与老庄

《史记》说庄子思想“归于老子之言“,归属于老子思想学派,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一些思想,但最终选择了自己方向,为道家开拓出了另外一个精神世界。

老子思考天道秩序,天人关系,最后主要落实在无为而治的国家治理上。庄子关注大道秩序,最后更多落点在超越生死的个体生命修炼上。

老子、庄子两人的思想路径指向不同,老子以后道家形成两条道路,一条路是老庄,是出世的个人修炼之路。另一条路就是黄老学,又称道法家,道家和法家的结合,这是入世的国家治理哲学。

历史上的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用的是道家入世的黄老治国哲学。司马迁《史记》中评价的道家,指的就是道家黄老学,不是老庄哲学。

庄子思想对中国思想史,对后来道教的个体修炼、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对中国文人墨客的思想境界及艺术修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政治人物产生特殊的影响。

《史记》记载,秦始皇曾羡慕庄子描述的修道“真人”状态,他自称真人。毛泽东1965年写的诗歌《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鲲鹏展翅,九万里”,就是套用庄子“逍遥游”的意象。

本课我要用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来评点庄子,挑战性很大。《史记》记载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由于历史上的不断删编,今天通行的《庄子》版本约有六万五千字左右,内容丰富繁杂。

《庄子》的思想要点怎么抓?重要思想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中心发散型的,是从中心思想出发,发散到具体问题上。

《庄子》这本书,有些是庄子后学加入的篇章,内部有矛盾,但大体主旨是清楚的,我们能找到庄子的思想中心圆。

多数思想家言论多故事少,评点思想家最容易枯燥。但庄子喜欢用寓言表达思想,一部《庄子》中充满诗意的意象,我用庄子的五个意象来评价庄子,这样好记。

第一个意象是鲲鹏展翅,第二个意象是蜗角之争,第三个意象是庄周化蝶,第四个意象是泥中乌龟,第五个意象是真人不死。

鲲鹏展翅

我们先看第一个意向,鲲鹏展翅的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篇。《庄子》“逍遥游”是高中语文必读篇,我不再翻译。

我们共读“逍遥游”开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风起兮,鲲鹏借风势腾飞而起,远飞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象壮美!

鲲鹏如此壮美,却被小小的蝉和斑鸠嘲笑。庄子描写这场对话,他想说明什么?庄子自己解释说:“此小大之辩也。” 这是大和小的区别和辩论。

鲲鹏,庄子精神的重要意象

大小之别,这是什么意思?鲲鹏与蝉和斑鸠的区别,就在于鲲鹏大,蝉和斑鸠小。从庄子行文看,讲的是不同的生命,所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有大小的差异,也因此有眼界和思想的差异。

人与人形象差不多,但心理差异很大。不同的人,生命的时间、空间的经历不同,拥有不同的心理时空,有不同的时空生命体验。我们记住心理时空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有特定的心理时空。人和人对世界有不同看法,常常是因为背后的心理时空不同。

一位常读历史著作的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心理时间就会拉得很长。一位跑遍世界做生意的商人,见的世面多,心理空间就比较大。

人类宗教著作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心理时空极大,会扩大读者或信仰者的心理时空。

例如,《圣经》开篇:“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一下就能把人的心灵拉到天地之上,拉到创世之初。又例如,佛经中常用“恒河沙数”,像恒河沙粒这么多的时间和空间。

大时空精神

心理时空不同,价值判断会很不同。例如,公元前318年,儒家思想家孟子动员齐国攻打燕国,齐国发兵打败了燕国,但引来一系列对齐国不利的后果。

这事对当时的孟子、对齐国和燕国,都是大事。但从历史上看,这事似乎对我们今天的人没有多少意义。从空间上看,这事对欧洲、美洲、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就完全没有意义。

所以,同一件事,随着观察者内心时空的变化,意义大小随之变化。

庄子通过鲲鹏与蝉和斑鸠的大小对比,指向一个方向,就是扩大心胸的方向,拥有巨大心理时空的人的方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扩大内心格局和眼界。当你心理时空扩大了,世界在你眼前就改变了,你对世界的体会和看法也就相应改变了。

庄子倡导一种大时空心理,大时空人生,大时空精神。倡导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大人,指心理时空大的人。倡导生命要像鲲鹏那样宏大壮美,不要封闭在蝉和斑鸠那样狭窄的境界中。

心理时空的大小不同,看世界就不同

《庄子》中许多篇章,都在服务这同一个主题:扩大内在心理时空。例如“秋水”篇,讲河伯从河流游向大海,由小到大,看到大海时,河伯望洋兴叹。你心理时空扩大了,眼前的世界就改变了,你的价值观也就改变了。

中国精神史上,在扩大中国人内在心理时空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中有老子、庄子、邹子、惠施等人,诗人中主要有屈原。读庄子作品的作用之一,就是扩大读者的心理时空。

这种扩大内心时空的精神操练,对人有什么用?有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小天下;第二个是看本质。

所谓小天下,就是指放大自我的心理时空容量,就会把世界看小、把历史看短,也因此会把生活中上的差异、矛盾、纠纷、冲突、麻烦,都往小了看。小天下,会带来内心宽容平静。

一瓶墨水,倒进一盆水里,会污染这盆水。倒进大海,污染不了大海。那是因为大海大,有容量,把墨水稀释了、净化了。

所谓看本质,指心理时空扩大的过程,是发现共同特征的过程,是发现万事万物共性的本质的过程。

我给大家看下面这幅图,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亮上拍的第一组地球照片。

月球上看地球

仔细观看这幅图,这个夜空中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们的精神会被带入外太空。从外太空看地球,地球变小了,地球的特征突显了出来,这就是:水、光和生命。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唯一的有光和水这些生命综合条件的星球。

看这幅地球图,会发觉地球上人类的国家战争、民族冲突、文化矛盾没那么有意义了。会发觉地球生命系统的珍贵和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会觉得地球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生命的生存和死亡的问题,而其他问题都变得相对次要了。

人类伟大的宗教创始人或思想家们,似乎都有这种特殊的眼光,从地球外看人类的眼光,所以他们普遍强调生命之珍贵,强调人类之爱与世界和平。

庄子有一种外太空眼光,一种大宇宙眼光,这是从地球外看人类的眼光,这就诞生出今天我要讲的第二个意象,蜗角之争。

蜗角之争

《庄子》“杂篇”中说,魏惠王与齐威王订有盟约,齐威王违背了盟约,魏惠王生气,想派人去杀齐威王。大臣出各种主意。惠子把一位叫戴晋人的引见给魏惠王。

这位戴晋人和魏惠王的对话很有趣。

戴晋人说:“有一种动物叫蜗牛,君主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左角上,人称触氏;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为争夺领地而挑起战争,战斗中伏尸数万,战胜方追逐战败方往往十天半月才能返回。”

庄子看列国争霸,如同蜗角之争

戴晋人的意思是,如果你先先游心于无穷之宇宙,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眼前的国家矛盾,会感到魏国和齐国之争,与蜗牛角上的两国相争没有分别,这就是著名的蜗角之争的寓言。

蜗牛很小,蜗牛角更小,把当时的中国当成蜗牛角,把魏国和齐国当成蜗牛角上相争的国家,这是一种大眼光、一种大心量,这是一种重视生命的外太空视角,这是一种厌恶地球上人类战争的宇宙心胸。

有了以鲲鹏为象征的这种大时空心理的意象,才会产生出现实国家争夺不过是蜗角之争的意象。

把心放大到宇宙,地球就变小了,生命系统的脆弱性和特殊珍贵性就突出了,大地上的战争就变得愚蠢可恶了。

原文: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庄周梦蝶

讲完鲲鹏展翅和蜗角之争这两个意象,我们来看庄子的第三个著名意象,庄周梦蝶。庄周梦蝶篇已进入中学语文,我也不翻译了,我们共读一小段。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xǔ]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蝴蝶,是蝴蝶梦到我,还是我梦到蝴蝶?这美丽的意象,表达什么思想?

就是表达《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对庄子来说,万物的差异,如同浪花与浪花的差异,虽然形态各异,但能量为一,浪花有一个共同的本源,这就是大海。人与蝴蝶有差别,但却源于统一的造物之道。万物如同浪花,万物浪花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就是“造物者”。

《庄子》中反复用“造物”或“造物者”来指称宇宙万物的创生本源。《庄子》“大宗师”上说:“伟哉!夫造物者。”伟大啊!造物者。

前面说过,愈走向宏观,愈会发现共性,愈走向微观,愈发现差异性。起伏的浪花是有差异的,无边的大海之水是共同的。万物是有差异的,但万物的本源是一个,统一于造物者之道。

《庄子》“田子方”篇中,说老子是“心游于物之初“,老子的心是游向了创世之初,游向万物本源。

《庄子》“天下篇“说,心灵要“与造物者游”,游行于造物者。人心游向万物本源,游向造物者,自然会深深体会到宇宙万物的共同性。造物者,这是万物共同来源,这是唯一的统一性。

从造物者的角度看,万物是统一的。这就是庄周梦蝴蝶背后的思想。

讲了鲲鹏之大,讲了蜗角之小,讲了人与蝴蝶的共同性,下面我们讲第四个意象:泥中乌龟。

泥中乌龟

体会到生命之宝贵,自然也会体会到生命之悲哀。为什么呢?有生必有死。浪花起起伏伏,个体生命生生灭灭。

庄子眼中,个体生命生死,如浪花生灭

面对个体生死问题,庄子一方面讲要达观,生死浪潮之中,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个人生生死死,如同浪花生生灭灭,顺其自然而已。

知生命之瞬间生灭,则知生命之珍贵。世间唯生死事大,岂能不爱惜生命?这就引出我们今天的第四个意象,泥中乌龟的意象。

了解庄子这种心态,就能理解《史记》中记载的庄子谢绝楚威王邀请他当丞相的事。这个故事,《庄子》中记载得更有趣一些。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去找他,说楚王委托他来治理楚国。庄子手持鱼杆,头也不回,他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丝巾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去而留下龟壳来显示尊贵,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两位大夫说:“它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中。”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就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

宁做泥中乌龟,而不愿做宗庙中占卜用的尊贵龟壳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关注的是生死问题,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与造物者的关系,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与永恒。

“秋水篇”说:“德在乎天。” 德的力量源于上天,不源于楚王。庄子去当楚国丞相,会让生命承受政务负担,会将生命带入险境,影响生命的自在及对自我生命与造物者关系的追索。

《庄子》“大宗师”中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嗜欲深重的人,对上天的核心的理解就很肤浅。

《史记》中说,庄子只顾自己生命,只管自己自由,王公大人不能器重庄子,这是肯定的。庄子也一定不器重王公大人们,庄子有自己的取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原文:(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在权力、地位和个体生命之间,庄子选择了个体生命的自在,情愿当个贵生的乌龟。这是胆怯避世,还是参透了生命的本质?

真人不死

有意思的是,庄子一方面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之生死,一方面又内心悲哀,心有不甘,努力探寻个体生命对生死的超越,期望抵达永恒之乡。我们来看《庄子》“知北游”的一段感叹: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一下而过而已。自然而然、蓬蓬勃勃,不得不出生。已然物化而生,又必然归入寂灭,不得不入死,生物为此哀叹,人类为此悲哀。

人生苦短,若白驹过隙

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出生入死,不得不生,不得不死,自然生死法则下,谁是自由人?

庄子在思考,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生不死的力量?有没有不生不死的存在?庄子认为有。既然有,他就要修炼自己去找这个力量,让个体生命追随永恒的造物力量而进入永恒。

《庄子》“大宗师”中说:看见那个独立自在的存在,内心即无古今之别。无古今之别,能入于不死不生的状态。那个能杀掉生命的,衪本身是不死的。那个能创生生命的,衪本身不是被创生的。

原文: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一个独立自在的力量,生命在衪,衪是造物者,衪是生命的创造者,衪不是被创造的。死亡在衪,衪是生死法则的规定者,而衪自己是不死的,是永恒自在的。靠近造物者,就是靠近永恒。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靠近造物者,靠近生命之本源。

在这种认知下,庄子用许多概念,描写通过修道而靠近造物力量的人。庄子用了“真人”、“至人”、“圣人”、“神人”、“天人”这些概念。这些概念指向修道的生命的不同版本,对比起来,这些生命的不同版本,其内涵其实是相同的,他们都超越了“物”的限制。

飞升的幻象

《庄子》“大宗师”上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先有真人,才会有真知。获得真知,是成就生命各高级版本的前提。

《庄子》“齐物论”中描写“至人”说:

至人神奇呀:大泽焚烧他不感到炎热,黄河汉水冰冻他不感到寒冷,迅雷炸破群山,飓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震惊。他乘着云气,骑着日月,游于四海之外。生和死都改变不了他,何况人间利害事端呢?

庄子这么写,这是庄子的生命渴望?还是庄子的灵性认知?

原文:“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了解了庄子这种心态,就能理解庄子为什么会谢绝楚威王邀请他当楚国丞相。

庄子认为,人世间,没有比生死问题更大的问题,也因此没有任何事业比寻求超越生死抵达永恒的事业更为重要。“天地有大美”,”万物有成理”,沿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近万化之源,智慧方能日明,生命方能日强。

相比起来,求真体道,近造物者,这是圣人正业。帝王之功,圣人业余之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

人走向造物者,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生命会日趋强盛。生命进入强盛,超越万物之奴役,进入得道自由之境界。

内在强盛而圣明,若分心于世间,内在力量外流,即可带来生命之自然与祥和,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的概念,为后世儒家所继承。

庄子这种想法,是他精神之虚幻自淫,还是他洞悉到某种真相?他知道人世间一切有益于生命的丰功伟业,根源本在宇宙深处,在造物者隐密而宏大的力量运行之中?

仰望创世之源

我用五个意象,鲲鹏展翅、蜗角之争、庄周梦蝶、泥中乌龟、不死真人,来进入庄子的核心思想领域。观念难记,意象好记。

鲲鹏展翅:讲鲲鹏之心,讲宇宙之心。

蜗角之争:讲小天下,人间争端,是不明白生命同源,忘了生命之本。

庄周梦蝶:讲人与万物一体,人不伤毁万物。

泥中乌龟:讲贵生思想,讲生命价值高于权力地位。

不死真人:讲生命中有不死之道。人走向造物者,超越生死而永生。

今天就讲到这儿。庄子是位特别的思想家,有庄子在,中国人多少有了一种宏阔的意境,有了一种超越的精神。把人的精神从世俗红尘中引向仰望星空,仰望创世之源,庄子很重要。

*原标题:五个意象中的庄子精神I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之四十七

*来源: 掌上国学院(微信号Sinoacademy)

责任编辑人:李志明 PN03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